全面支持電動汽車成為一種趨勢,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公布了全面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汽車的時間表:挪威和荷蘭2025年,德國2030年,法國和英國2040年。
一場由電動汽車引發的能源和經濟革命,已經全面拉開序幕。2019年10月25日,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George Crabtree教授在《科學》雜志上,展望了電動汽車對未來國際經濟與政治發展的推動作用。
電動汽車改變能源格局
發展電動汽車的初衷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,但后來的發展證明,它的影響遠遠超出當初的估計。電動汽車的發展對能源系統的影響很大,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:
預計到2050年在全球范圍內,電動汽車會創造多達30%左右的電力需求。在發達國家,這會刺激發電系統從石化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換;在發展中國家,這會刺激完善現代電網系統。
電動汽車需要大量的充電站,這將刺激當地的經濟和促進就業。
電動汽車可以使用陽光、風能、天然氣、核能或水力等能源,消除了對石油的基本依賴。
電力基本上是本地產品,不適合長途貿易,原來由外國石油公司掌握的經濟和就業利益,將來很可能會由本地公司掌握。
電動汽車需要廣泛的分布式能源,這將刺激電網提高需求響應和存儲潛力,實現交通與電力的統一。
石油在一個多世紀以來,一直是交通運輸業的命脈。隨著工業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石油工業隨著交通運輸的進步而穩步發展。但是,只有少數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,這種分布不均造成今日的經濟地理狀況。
相比之下,陽光和風隨處可見,而發電企業大多是國內企業。交通的電氣化意味著,許多國家的能源不再依賴國際市場。
關注電池供應鏈
電池是電動汽車產業的關鍵,決定著電動汽車未來的機遇。未來電池必須具有價格低、充電快、續航里程和使用壽命長、安全性高等特征。那些最早在這些方向做出創新的機構,未來將具有巨大的市場優勢。
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,頒發給在鋰電池研發方面具有重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,這正代表了這種未來的趨勢和渴望。當前學術界、政府部門和工業實驗室都在積極開發這種電池。豐田宣布2020年代初將會有重大突破,如果能成功,已經穩定了三十多年的電池性能和成本將會發生重大變革。
新電池技術將導致材料供應鏈的變革,鋰、鈷、錳、鎳和石墨是電池技術的基礎,電動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,可能在短期內威脅到鋰、鈷和石墨的供應鏈,因為新材料的生產需要時間。
從長遠來看,如果鋰離子電池能被回收利用,那么新材料短缺問題能夠極大緩解。不過目前,只有不到5%的鋰電池能被回收,而鉛酸電池的回收率超過了99.5%。引領電池技術并確保其供應鏈安全的國家或地區,將對全球經濟和世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。
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計,到2030年電動汽車預計將占歐洲新車銷量的26%,但在美國僅占8%。而2030年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份額將達到28%,略領先于歐洲。此外,中國已經采取戰略行動來保護電池供應鏈,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巨大的電動車市場和廣大的電池制造企業,占全球產能的60%。